老夏真是的...
每次都放這麼好看的電影
偏偏有沒時間好好寫他一寫
點:
Dreyman 看情人比事業還重要,坦率的藝術家,但是爲了自己的藝術生涯做了相當程度的忍讓,拒絕表態自己的政治立場
Wiesler - HWG XX/7 冷漠、公正不阿、一絲不苟終生服務為東德秘密警察,卻因介入了Dreyman與Christa的生活而受到處置,他是這一小群人人生戲劇的導演。
Christa-Maria Sieland 看待事業勝過情人,為了自己的演藝事業能夠持續順遂,先是與普頓上床,最後又出賣了Dreyman打字機藏匿處,卻又因心生慚愧而自殺,幫了Dreyman最後一個忙。對俳優來說,一輩子再也無法登台演出是何等的威脅,又Wiesler身為她的觀眾,戲裡戲外,哪個又是自己。
跟中譯片名無關,這全然不是會引起什麼腥風血雨的大風暴,也不是感官刺激的片,而是一部悲痛反省中又帶有些許苦澀喜悅的德語片,坦白講我覺得片名翻得實在是不好,明明英文片名就很明確的說是 "The Lives of Others" (他人的生命),何苦到了台灣取個噱頭十足的名字,好電影自然會讓人發掘出來的。我想從幾個人物各自的立場來看人生這一場戲。
德瑞曼(Dreyman)是個半社會化的藝術家,他自大狂妄,有著創作的靈感與浪漫的情懷,毫不起疑的愚蠢天真使得他不自覺地將自己推入火堆裡;他社會化的一面在於他對政治的沉默不語,不像是好友豪瑟(Hauser),不顧後果地大鳴大放,看見雅斯卡(Jerska)被列入黑名單生不如死的痛苦,不需要文化局長向他說明Stasi是如何處置藝術家,雅斯卡自縊帶來的悲痛已經讓他了解一生無法再創作是多麼深沉的黑暗,於是他只想保全自身,小心翼翼地與官僚打交道,為了最後的一點點自由打斷藝術家高傲的鼻子。才華洋溢的藝術家處在東德共產政權掌控下,無法自由地揮灑,代價不止於此,失去好友更遭摯愛背叛,接連的打擊加上Stasi盯上自己的行動,緊繃的精神如走鋼索般搖搖欲墜。他的本性善良,並不因此心懷仇恨,柏林圍牆倒後惦記著的是在他生活中舉足輕重的竊聽員,他心思細膩,絕頂的藝術家都有此特質,感激地望著這一生無以報答的恩人,「獻給好人的協奏曲」,雅斯卡留給好友的最後一部作品,作為獻給HGW XX/7我想這是最適合的作品了。
克莉絲塔(Christa-Maria),與德瑞曼是兩種不同典型,德瑞曼將愛情放在事業之前,克莉絲塔將愛情放在事業之後,承平之時或許他們是人人稱羨的神仙伴侶,大難來臨各自飛,在受Stasi控制的時空背景下,這個事件只是透露她倆價值觀迥異的引線,或許這樣的結果更好些,克莉絲塔用她的生命讓他們的愛情停留在最美的樣貌,德瑞曼不會記得她的背叛,他們不需要面對最令人難以忍受的結局。對於這腐敗的東德共產體制來說,她倆都是婊子,不過是出賣自己的方式不同,以肉體交換演出,不發一語得以繼續創作,曾經衛斯勒對克莉絲塔說舞台上的克莉絲塔才是真正的克莉絲塔,而舞台下的克莉絲塔是為登台演出才拋棄自我,只為了曇花一現的自由,她確實是追求真正自我的,表演台就是她解放的舞台,她並非為了事業而背叛,而是為了高尚的自由,又被愛情做成的疆繩束縛,始終無法展翅高飛。
衛斯勒(Wiesler)導演,他以一介竊聽員導演著德瑞曼一夥人的下場,既是戲中戲的導演,卻又是他人生中的第一男主角,他的大半輩子都飾演著HGW XX/7,為東德秘密警察服務,他是單位中的楷模,前途一片大好,生活嚴謹而精準的他,直到開始竊聽德瑞曼後才逐漸找回失落已久的人性,隨著德瑞曼生活的開展,屬於衛斯勒的那部份一點一滴地侵蝕這位冷血的探員,他正以一個活生生的人的角色重新審視眼前的一切,就是往後只能當個不見天日的小公務員,衛斯勒往後儘管孤獨寂寞卻也是屬於衛斯勒的,德瑞曼感激他所做的一切,他也該感激德瑞曼賜給她的那些。
- May 20 Wed 2009 15:34
竊聽風暴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